AI与AR眼镜:技术革新引领未来智能穿戴设备新潮流

发布时间: 访问量:56

11月12日,百度旗下小度科技发布原生AI眼镜

百度旗下小度科技的首款内置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镜于11月12日正式亮相。


1212).png

AI眼镜热潮的兴起

早在去年9月,Meta联手雷朋发布了第二代Ray-Ban Meta智能眼镜,为眼镜增加了摄像、耳机以及最引人注意的AI功能。AI功能的引入,使得其销量快速增长,IDC预测其全年销量将达到200万台,且持续处于缺货状态。这一轮AI眼镜热潮由此引发。


今年4月中旬,小米MIJIA智能音频眼镜悦享版正式发售。

5月,华为发布了搭载HarmonyOS 4操作系统,并接入盘古AI大模型的智能眼镜。

8月,蜂巢科技推出了界环AI音频眼镜。

AI眼镜:向AR发展的过渡产品

AI眼镜被认为是向AR发展的过渡产品。AI眼镜 = 眼镜 + 耳机 + 摄像头 + AI,而AR眼镜 = 眼镜 + 耳机 + 摄像头 + AI + 屏幕。相比AR,AI眼镜在显示方面放弃了光学显示模组,以换取更轻的重量、更低的成本以及更舒适的佩戴体验。AI眼镜先从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始,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。


AI眼镜的火热点燃AR眼镜厂商信心

AI眼镜的火热也点燃了AR眼镜厂商的信心。


9月,Meta在Connect大会上演示了AR智能眼镜原型机Orion。

10月底,雷鸟发布了AR眼镜Air 3,相比上一代首发销量同比增长330%,双11开门红期间雷鸟AR眼镜销量突破万台。

扎克伯格预测称,未来的AR眼镜有望取代手机,成为主要的交互媒介,手机则更多地作为备用或存储设备存在。


显示方案:AR眼镜发展的关键

显示方案已成为AR眼镜发展的关键,Micro LED + 衍射光波导或是AR眼镜的终极解决方案。


显示方案 = 屏幕方案 + 光学方案

AR显示需要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叠加,同时追求极致的小型化,因此同时需要极高PPI的屏幕(光机)与极薄的光学方案。

光学方案与显示屏幕的多样性

光学方案决定用户如何看到,主要包括棱镜方案、自由曲面方案、Birdbath(BB)方案和光波导方案;显示屏幕决定让用户看到的内容,主流路线包括LCoS、Micro OLED、Micro LED,小众路线包括DLP和LBS。


自由曲面方案和Birdbath量产较为成熟,但存在体积和视场角的矛盾。

光波导方案可以实现更轻薄的体积、更高的透光率、更大的Eye-box(眼动范围),是目前性能最好的AR光学方案。


光波导方案的分类

光波导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几何光波导和衍射光波导,其中阵列光波导和表面浮雕光栅光波导为主流方案。


几何光波导(阵列光波导):成像效果优秀,但量产难度较大。

衍射光波导:包括表面浮雕光栅波导(SRG)及全息体光栅波导(VHG),其中表面浮雕光栅波导量产难度较低,但彩虹效应等问题亟待解决;全息体光栅波导理论优势明显,但材料&工艺要求高。

Micro OLED与Micro LED的比较

Micro OLED:目前的主流路线,最大特色是将微显示直接搭载在晶圆之上,采用单晶硅晶圆为背板,特别适用于AR、VR等显示穿戴式设备。量产工艺相对成熟,可以实现快速的生产和制造,而且良率较高。

Micro LED:亮度远高于其他显示方案,工作温度范围广,能够很好满足室外使用需求,被认为是AR领域的理想选择。但在全彩化技术方面还有许多挑战待克服。


AR眼镜的全彩Micro LED技术

AR眼镜的Micro LED全彩化技术主要包括合色技术、量子点技术和单片堆叠技术。


合色技术:已量产的技术,包括X-Cube合色(棱镜合色)和光波导合色。

量子点技术:实际应用挑战大,主要在于材料稳定性差、寿命短、颜色均匀性不佳等问题。

单片式全彩Micro LED:具备更广泛的应用价值,但红光相比蓝绿光效率下降更为明显,导致难以实现单片全彩。

META和雷鸟选择Micro LED+衍射光波导方案

AR眼镜行业先锋META和雷鸟均选择了Micro LED + 衍射光波导方案。


Meta的第一副真AR眼镜Orion:采用碳化硅衍射光波导镜片 + MicroLED,拥有70度超大FOV,远超业内常规波导类AR眼镜25度FOV水平。预计最终的消费者版Orion将在2030年之前上市,价格在1500美元左右。

雷鸟创新:自研了全彩Micro LED光学引擎、高效全彩衍射光波导、微米级双目融合系统等关键技术,并且真正将全彩Micro LED光学引擎实现了量产和产品落地,这在业内尚属首次。

更多文章

相关评论

验证码